活水生命教育中心

 

 

 你让生命 从此不同

TEL:010-58621321

 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佛光山全球資訊網

焦點新聞
  • 【星雲大師全集16】佛法真義1/佛法義理⑧

    四大不空 我在童年時,常聽到社會人士揶揄出家人說:「和尚是財色酒氣,四大皆空啊!」其實,這個社會把「四大皆空」誤會了。不說「四大」非關「財色酒氣」,而是指「地水火風」;就以《心經》所說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可見「四大皆空」實際上是「四大皆有」。 「空」和「有」是體和相的關係,空是體,有是相,二者相即不二。比方說,當我們把手握起來是拳頭,張開來是手掌。但是一下握拳,一下張開,又是什麼呢?它是手掌,也是拳頭;它既不是手掌,也不是拳頭。拳頭、手掌看似不同,其實它們來自同一個本體──手。 「空」就好比這隻手,「無」和「有」好比拳頭和手掌。本來是「無」的,因緣聚合成為「有」;本來是「有」的,因緣離散成為「無」。「空」的本質統合了「有」與「無」的表相;「空」與「有」不一不異,就好比手和手掌不一不異的道理是一樣的。 所以,有了「空」才可以建設「有」。像茶杯空了才能裝茶,房間清空才能住人,身體的器官,如鼻子不通、血管阻塞等等,就是體內的空間狀況異常。甚至在人我的相處與國家的發展上,如果民眾的心中不「空」,充滿了成見、怨恨,不能包容彼此,則不僅經濟的成長停滯,社會的建設萎縮,個人的生命、財產也有危險之虞。 以此觀之,「空」與人生的各種現象(有)關係至深。所謂「空容萬象是吾家」,佛教說「空」說「有」,原本是為了讓世人正確地認識「有」,從而放下對於「有」的執著,回歸「空」容萬象的本來面目。然而一般人不解「空」義,或望之卻步,或以此詬病佛教為消極之教,認為信仰佛教,則天也空,地也空,人也空,事也空,什麼都是空的,這樣的世界不是很可怕嗎? 有鑑於此,我將「四大皆空」解釋為「四大皆有」,並寫了一首對聯:「四大皆空示現有,五蘊和合亦非真。」所謂「四大皆空示現有」,說明沒有「四大」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風,就無法成就世間的事物,因為每一個東西裡面都含有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,而每個單一的元素裡面,又涵蓋有四大元素,重重無盡的彼此含攝、相容。 例如:堅硬性的骨頭是地大,潤澤性的血液是水大,溫暖性的體溫是火大,流動性的呼吸是風大,四大結合成為人的身體。如果「四大不調」,亦即地、水、火、風其中一大有了缺失,就會產生疾病,甚至如果體溫過低,或是沒有了呼吸,人就無法生存。所以說四大假合的人體,本性是「空」。 又如,一朵花的生長需要土壤,就是地大;需要水分,就是水大;需要陽光,就是火大;需要流通的空氣,就是風大。假如沒有四大,花朵就不能成長。因此,因緣聚合才能存在,因緣離散就不能存在。因緣聚散無常是什麼意思?就是「空」。「空」,不是沒有了以後才「空」,而是在「有」的時候就是「空」。「空」才能「有」,不「空」就不能「有」。 所謂「五蘊和合亦非真」,「五蘊」是「我」的代名詞,因為我人的生命是由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種元素積聚而成。儘管五蘊身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並非實有,然而在變動不已的表相下,流轉的生命形體,本質的佛性卻是恆久不變的。佛教以生命本質無以名之,取其能建設萬有,勉強稱之為「空」。 生命不死 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所以,不認識「空」的人,以為人死之後,什麼都沒有了;但真正了解「空」的人,對於生死並不畏懼。因為「空」裡面有死也有生,有生也有死;不要以為死了就沒了,死了還會輪迴再生。生命的本質如同虛空一般,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,生命是不死的! 讓眾生從輪迴不息的生命現象(有)中,探究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(空),是佛陀示教利喜的目的。可惜的是,後代佛弟子或曲解佛意,或不識機理,將生氣盎然、能生妙有的「真空」,說成死氣沉沉、一無所有的「頑空」,以致上焉者一進佛門便急著遁世避俗,下焉者因不明空理而毀佛謗教。 因此,我說「四大不空」,是為了回歸佛陀的本懷,希望世人能學習佛陀空有不二的智慧,深觀宇宙萬「有」的真理,奉行佛陀的慈悲喜捨、六度萬行,從自利利他的實踐中,體現「空」之無限的建設性、包容性、不變性與平等性。 四聖諦 佛陀因證悟「緣起法」而成就佛道,但是緣起法深奧難解,佛陀唯恐驟然宣說,會讓還沒有起信的眾生望而生畏,於是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,先為五比丘宣說四聖諦法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。這可說是佛法的綱要,說明了人生如何從「苦空無常」的此岸,邁向「常樂我淨」的彼岸之修道次第。 苦、集二諦是迷界的世間因果,是流轉門,集是因,苦是果;滅、道二諦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,是還滅門,道是因,滅是果。若依因果順序來說,四聖諦應為集、苦、道、滅,但因眾生的根性,「果」易明而「因」難曉,為了方便化導,佛陀因此不得不先明示苦相,令眾生生起厭離之心,再示業因,使之斷集,繼而示以涅槃樂相,令其欣慕,然後再說修道之法,令其行持,目的就是要使眾生「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」。 四聖諦就像治病的過程,一個人生病了,痛苦不堪,是苦諦;知道病因,是集諦;對症下藥,施以各種醫療方法,是道諦;藥到病除,恢復健康,是滅諦。我們身體的疾病要接受醫生治療,我們心裡的病毒,則要依靠佛法的藥方來醫治。其藥方就是指「八正道」──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循此八正道,可以讓我們煩惱永斷,解脫生死輪迴之苦。 「正見」是指正當的見解、正當的信仰,對於是非善惡、真偽虛實有正確的判斷,做正確的行為,這也是八正道的主體;而「正思惟」就是正當的思想,不貪欲、不瞋恚、不愚痴,遠離邪、妄,以智慧去思量分別;與人交談以慈顏愛語,令人生起信心、歡喜,就是「正語」;平日所行,不違犯五戒,合於道德禮法,不會為一己之私欲而侵犯、傷害他人,是「正業」、「正命」;進而主動樂善好施,行善止惡,濟弱扶傾,就是「正精進」、「正念」;若遇到困難挫折,能冷靜沉著,用智慧去判斷,解決處理,即「正定」。 了達真理 實踐四攝六度 而佛教的四大菩薩可說是四聖諦「苦集」的解決者,也是「滅道」的完成者。例如:觀音菩薩因慈悲,遊化諸方國土,見到眾生受三毒、七難的苦,即尋聲救苦,就是實踐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的大願。 地藏菩薩以大願力,發心到地獄度眾生;其地獄的痛苦,就是貪、瞋、痴、慢等聚集,而產生痛苦,地藏王菩薩發願予以救助,讓地獄有了佛日的光輝,所以是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 文殊菩薩因為有大智慧,具足種種不可思議功德,讓人從迷取覺、從苦得樂,給予種種的方便、所學,所以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 普賢菩薩因為有大行力,鼓勵對人格的尊重,要讚美他人的美德,有施捨眾生歡喜、慚愧自謙的實力,所以他能導萬行而歸淨土,讓所有苦難的眾生都能得救,這就是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 總之,佛法不只是以苦、集、滅、道來解釋宇宙人生的現象,最主要還是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,所以必須具有願力、修行、實踐。因此,從四聖諦而開展四弘誓願、六度行門,就是提供一個人生解脫的方便。而我們在通達、了知四聖諦的真理之後,還要學菩薩不捨一法,以四聖諦的佛法基礎,實踐四攝六度的行門,來完成菩薩道。...<詳全文>
  • 【星雲大師全集115】隨堂開示錄─教育講習57-2

    如何行走出家路2-2 為新出家徒眾開示  時間:1999年5月10日‧地點:佛光山雲居樓 第四、全民化身,隨緣赴感 所謂「三十二應遍塵剎」、「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度人舟」、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」,你要像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一樣,慈悲待人,生活上要奉行「三好運動」: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。 寧可以做一個對佛教沒有貢獻的人,也不可以做一個破壞佛教的人。 出家是聖賢之路,非將相所能為,《華嚴經》說: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。」要常常問自己:我有做到嗎? 第五、任勞任怨、樂觀進取 本山任勞者很多,但任怨者,就不多了。「不受教」是我們的危機,例如:日前有一位住持,因為我的一句話:「你怎麼都沒有度一些年輕人呢?」他的反應竟然是說:「這對我傷害太大了!」他不能接受。這就是不受教。難道師父這樣說一句都不能嗎?難道你出家連這一句話都不能忍耐嗎? 上等的出家人,禁得起師父錘鍊; 中等的出家人,禁得起師父訓練; 下等的出家人,只能聽好話讚美。 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,天人看水如琉璃,魚蝦看水如宮殿,餓鬼道眾生看水則如膿血。對於聽話的層次要提高,不要只想「又被責罵了」。 出家最初的五年,當學生、學徒、清眾、職事等,是沒有人聞問的,因為你還沒有什麼本領,沒有人重視。 如果能度過去,第二個五年,慢慢地有人知道你奉公守法、負責盡職,自然龍天推出。 到了第三個五年,有人就會推薦你;當然,如果你平常沒有結緣,或者結緣不夠,仍是無人問津。 慢慢地,到了第四個五年,基礎穩固了,也就不怕了。 要禁得起時間的考驗。男眾最大的缺點就是等不及,果子尚且要等到成熟才好吃,人人都有一本記載自己的功德簿,一次次的調職、請假、看病都會對自己的功德損傷很大! 第六、三刀六槌,樣樣學習 要問自己會什麼,不要問自己要做什麼,常住不會埋沒人才的。不要一心只想做什麼,這樣人還沒老,心已經老了。自己雖不能做大事,但做個螺絲釘也很好啊!我能力不足,但心有餘。出家要學習一切,凡事都要培養福德因緣。 第七、百年剎那,一念三千 時間的長短是自己心裡的感受,要把握時光,不要度日如年,要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為人間留下歷史,為大眾留下功勞。 心中一念,要關懷三千世界,擁有無量無邊的眾生,起心動念都要有四弘誓願、四無量心。 第八、禪淨密行,百法皆通 觀念、思想、見解、技能要能融會貫通,不可偏廢一法或一宗、一門,而妄加評論對方。 最後以十二字訣貢獻給大家,出家後要: 苦、苦、苦。 做、做、做。 等、等、等。 忍、忍、忍。 (完) 【延伸閱讀】 忍能止諍 若以諍止諍,畢竟不得止; 唯忍能止諍,是法真尊上。──《中阿含經》 《中阿含經》的這四句偈主要告訴我們,人間的鬥爭、諍訟冤冤相報無有了時,若要免除人我之間的紛爭,必定要忍耐,才能止諍。 佛經裡記載了一則以忍止諍的故事:波羅奈國的梵豫王經常舉兵侵犯鄰近的憍賞彌國,憍賞彌國的長壽王眼看兩國人民因長期戰爭,生靈塗炭,再這樣下去並不能解決問題,於是將國家讓給他,兒子長生太子寄人養育,自己和妻子隱姓埋名,以妙音伎樂娛樂民眾。 他們的行蹤後來被梵豫王發現,便將他們逮捕,準備處死。 太子聽說父王被抓拿,化裝成樵夫前來探望。長壽王一再叮囑兒子不可報仇,不可以怨報怨,因為「冤冤相報何時了?」仇恨是永遠不會停止的,所以要他以忍來止諍,能「忍」才是孝順。長生童子接受父親的教誨,將心中的怨恨忍了下來。 長生太子長大後,在偶然的機會下被徵召到王宮,成為梵豫王的侍衛。 有一次,長生陪同梵豫王外出,途中王身體不適,便枕在長生的膝上休息。長生看梵豫王已熟睡,正是報仇雪恨的好機會,正準備刺殺眼前的殺父仇人時,腦中忽然浮現父親叮嚀自己要忍耐的話,於是打消了殺人的念頭。 梵豫王被長生的舉動驚醒,長生一點也不畏懼地據實稟告,梵豫王被長壽王父子的寬大胸襟所感動,後來將國土還給長生,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。因為忍耐,讓兩個國家終能和平止諍。 在《三國志》裡,諸葛孔明「七擒孟獲」,原本他可以一次就把孟獲殺了,為什麼要「七擒七縱」?因為孔明知道殺了孟獲不能解決問題,只有用仁慈感動他,問題才能解決。 所以不要「以諍止諍」,因為「畢竟不得止」。 「唯忍能止諍,是法真尊上」,人的修養是很不容易的,不只是口頭上的「忍」,如果沒有將忍的功夫深植內心、養成習慣,境界來時,還是派不上用場。 能夠將自己的瞋心、惡口、暴力等惡習去除,用慈悲、尊重、感恩來止息諍事,這樣的法才是最尊貴的。──摘自星雲大師《星雲說偈》...<詳全文>

文化藝術

 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,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,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。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,在建築、雕刻、茶道、繪畫、音樂、舞蹈、文學、戲曲等各領域上,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,在社會教化、哲學思想等,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,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。
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

教育大業

  建寺安僧,弘法度眾,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。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,來到台灣,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,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,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、辦活動、興事業,讓正法久住。
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

慈善事業

  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,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、拯慰賑濟的法門。自古以來,佛教徒為實踐佛陀「應病予藥」、「拔苦予樂」的慈悲教法,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,積極興辦慈善事業,實現人間淨土。
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

修持中心

 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,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,僧俗二眾,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,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,道德人心空虛苦悶、迷失敗壞,故特建修持中心,擬以長年舉辦禪修、念佛、抄經等行門修持,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,端正社會風氣,淨化人心,為世界、國家、社會等,略盡佛教棉薄之力。
相關單位

2022年12月10日 17:44